大部分的华人,甚至连小部分马华党员本身都希望该党退出国阵。好吧,就先说说退出国阵。退出国阵后的路在何方?得到95%华裔支持的多元种族政党—行动党尚且需要土团党、国家诚信党和公正党的加持,方能在混合选区胜出,马华不与人结盟,尤其是马来政党,还能生存下去吗?
很多人说不退出国阵的话,马华会死路一条,但退出国阵后,肯定是柳暗花明吗?吵吵嚷嚷地说退出国阵,但又说不出退出国阵后的作为,岂不是从一个坑跳进另一个坑吗?看看现今的民政党,就知道什么叫着得一时的掌声,掌声后就变成了无声。
希望马华退出国阵或与巫统撇清关系的看官们,只有两种,一者是希望马华翘辫子,门殚户尽,这类人以希盟支持者居多,中立分子仍期待两线制;二者是对时局茫然费解的人。
马华诸公了解当前政治局势并不能单打独斗,除了没本钱(席位),也没本事(马来人占多数的国度),探索成立新联盟才是马华的目标。除了拉拢国大党与自己站在一起之外,在外面郁郁寡欢的民政党也可能与马华和国大党破镜重圆。
解散国阵就是把目前的这个国民阵线 (Barisan Nasional)变成历史,永远地摆在博物院内,然后再重新以新成立的联盟出发,而这才是马华的最终政治方向。重新组成的联盟很大可性以旧班底出发,再加上一些以前被拒绝加入国阵的政党,如大马人民力量党(Makkal
Sakti),印度人前进阵线(IPF),马来西亚印裔穆斯林国民大会(KIMMA)等,甚至可能在职位、权利和决定权上做出调整,以便让各成员党平起平坐,而这就是所谓的重组。
伊党不可能加入国阵
伊党加入这个联盟的可能性并不高,一来顾及马华、民政和国大党的感受,二来伊党必须向自个儿的基层交代,毕竟一时之间要求伊党接受传统上是政敌的巫统为友,已经不容易,更甭说同住一屋檐下。
伊党加入这个联盟的可能性并不高,一来顾及马华、民政和国大党的感受,二来伊党必须向自个儿的基层交代,毕竟一时之间要求伊党接受传统上是政敌的巫统为友,已经不容易,更甭说同住一屋檐下。
记得1999年大选,那是属于“烈火莫熄”的年代,行动党、公正党与伊党以“替代阵线”联盟出发,以一对一的方式对抗强大的国阵。然而,伊党在竞选期间祭出触动华裔选民底线的伊斯兰国理念,导致林吉祥和卡巴星败选落马。
2004年及2008年大选,行动党也不敢再与伊党扯上关系,因为“伊斯兰国”概念的梦魇始终困扰着华社多年,挥之不去,一心只能争取华裔选票的行动党根本不敢去接触伊党,更甭谈组成联盟。
纵然行动党不愿与伊党组成联盟,但在这两届的大选,反对党都是以一对一的方式对抗国阵,而这一个默契并不是巧合,而是公正党从中协调。公正党作为行动党和伊党之间的桥梁,促成了2008年大选的政治海啸,反对党从国阵手中夺取吉打州、霹雳州、槟州、丹州和雪州政权,甚至否决了国阵在国会三分之二多数议席的优势。
希盟的前身—民联是在2008年大选之后成立的,而非在大选之前。公正党、行动党和伊党在上述所提到的州属赢得了足够的席位组成政府。组成联合政府之后,他们才真正地开始谈论成立联盟,即后来的民联。
沿用民联成立前的模式
如今,整个模式也许可以套用在目前的反对党身上,巫统扮演着过去公正党在民联的角色,协调新联盟(国阵)与伊党之间的席位分配等,然后再以一对一的方式在来临的大选中对抗希盟,而这是目前最可能的反对党合作模式,除非希盟内闹内讧或瓦解,那么才可能出现另一种形式的结盟。
马华与国大党联署发表探索成立新联盟,内容极具火药味地批评巫统,但这不意味着他们将分道扬镳。相反地,他们可能会因吵架闹分手,而走得更近,因为三党被迫到如此的地步,大家才会深刻思考盟党的重要性,没有他在身边,是多么“寂寞”和“孤独”的事情。
巫统可以大放厥词地认为,只要伊党与该党站在一起,马来选票就稳固了,但非马来选票呢?巫统真的仅能靠着马来选票上台执政吗?难道巫统想成立一个没有反映马来西亚多元性的政府?过去的纳吉不愿意,未来的巫统领导人也不会愿意。
以目前的政治氛围来看,巫统知道马华和国大党没有办法拿到大部分的非马来人选票,但少部分的非马来人选票还是有的,毕竟烂船三寸丁。马华和国大党在一些混合选区,或多或少可以协助争取少许非马来选票。以士毛月州席补选来看,若非有千余张华人选票的话,巫统可能以少过一千票胜选。
有鉴于此,巫统是不可能放弃马华和国大党,硬朗朗的纳兹里都放软姿态了,不就说明一切吗?至于马华和国大党,两党更甭说能离开这位老大哥,就好像行动党必须依靠土团党和公正党一样。在多元的马来西亚社会,政府的成立也必须反映多元性,而马来西亚政党目前尚未有独自执政的本事,组成联盟是必然的政治选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