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5日星期三

《中国报》霆院声声:大選前後的社會運動

2007年至2013年間,是馬來西亞社會運動最為蓬勃發展和活躍的時期。社會運動所指的就是有組織的一群人,有意識且有計劃地專注於某個議題,他們擁有改變或重建社會秩序的集體行為。
 1998年烈火莫熄運動之后,阿都拉升任首相,其新首相效應似乎澆滅了人民對馬哈迪獨裁的憤怒,同時也讓社會運動開始平靜下來。然而,新首相光環也為阿都拉帶來新的民憤,人民對阿都拉的期望變成失望,進而導致國陣在2008年大選贏得難看。
 與馬哈迪比較,阿都拉在施政上的無力感,也為社會運動帶來突破性發展。2008年開始,呼吁政府進行選舉改革的淨選盟運動、反對萊納斯稀土廠的綠色盛會、爭取印度人權益的興權會、董總所號召的捍衛華教運動等,都獲得人民大力支持,甚至迫使政府必須修訂集會法,讓人民“更自由地”在法律保障下,合法集會。
 第13屆全國大選被民聯三黨和人民視為最有可能改朝換代、入主布城的大好時機。自2008年起,針對各項議題所舉辦的社會運動不勝枚舉,住在巴生谷一帶的市民已對每個週末可能舉行的大集會司空見慣。
 由大學生倡議的廢除高教基金佔領獨立廣場行動、全民挺明福行動、邊佳蘭自救聯盟行動、受壓迫人民陣線行動等社會運動,把馬來西亞社會運動的發展推向另一個高峰,馬來西亞人民的民主自由和人民政治成熟度一夜長大,政府對於每一次集會的龐大人數,無不驚惶失措。
人數直線下滑
 好了,第13屆全國大選過去了,改朝換代不成,所有訴求是否就此打住呢?難道大選前存在的萊納斯稀土廠課題,大選后就不存在了嗎?華教在大選前受壓迫,馬華不入閣,華社就失去了華教的代罪羔羊嗎?
 剛過去的622終結萊納斯運動,缺少政黨“配合”,宣傳力度不夠,直到行動黨籍的黃德等人被捕,媒體鎂光燈才重新聚焦在622終結萊納斯運動上。從505大選前萬人反萊納斯稀土廠大集會到505大選后的千人集會,人數直線下滑。
 反觀今年501的反消費稅大集會 ,獲得政黨配合,穿著紅衣的集會人士過萬,甚至爆發了記者遭毆打事件。毫無疑問,大馬社會運動必須依賴政黨號召,卻也說明社會運動是反對黨攻擊執政黨的工具,而是否能獲得政黨配合,胥視該社會運動當下的存在價值。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