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棄種族政黨或政黨合併的呼聲,在505大選后,死灰復燃。這類輿論缺乏新鮮感,畢竟在5年前,國陣無法取得三分二后,類似輿論已出現過。505大選后,再次被人挑起,看來不過是重蹈5年前的呼籲,而且肯定會不了了之。
無可否認,政黨的存在,是為了組織政府,成為掌權的一方,政黨的改變,將會讓整個政治和社會進入另一個里程碑。然而,這個社會已做好準備,讓政黨放棄這“吃糊”多年的政治模式嗎?
社會與政黨的改變,兩者息息相關。社會沒有改變,政黨不會主動改變;政黨不改變,社會也難以改變。馬來西亞建國史上,以種族作為基本的確立根基,包括國家憲法。爾后50余年來的資源分配,似乎以“憲法精神”為依歸,事實上那是制定政策的公共單位或公務員,以膚色政策來擴大種族間的隔閡,讓非馬來人長期感受到“不公平”。
從我國近代的政黨政治發展看來,就算是多元種族政黨,仍然無法避免由某特定族群主導整個政黨,其中行動黨由華人主導,公正黨則由馬來人掌控,人民進步黨則是印度人領導。各政黨有其特定的族群市場,這是政黨必須面對的政治現實。
種族政治有市場
社會是否已經做好擺脫資源種族分配的社會模式呢?那不是在體育場內相擁搭肩般簡單和單純。我國三大民族從獨立前至今,從來都不在同一個起跑點,這與三大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的歷史背景有關。當各族願意放棄各自現階段所擁有的權益和福利,我們才能真正站在一起。
華人質問“土著優待”,馬來同胞也會質疑“華文教育”;當各族有自己的訴求時,要如何讓社會作出改變呢?社會不改變的話,政黨更不會改變,畢竟各族各有所需,造就種族政治有市場。
高喊“摒棄種族政治”的口號,無非是因為不公平的種族對待,但這不公平對待的感受,也是從種族心態出發。換言之,大家不是要“摒棄種族政治”,而是要在種族政治上,得到公平的對待。
當因為“種族政治”得不到公平,卻喊著摒棄種族政治,那是自欺欺人,畢竟我們面對的不公平待遇,都建立在族群的利益上,如華教、公共工程、文化和經濟。要讓社會改變,我們必須放棄種族身分,若我們依然看重族群利益,那要政黨改變,談何容易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