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總與首相納吉會面,提呈多項攸關華社和政府各項政策的建議和看法,最令華社感興趣的,莫過于“承認統考文憑”。
“承認統考文憑”是一首唱了很多年的歌曲,是華社極為關注的華教課題。然而,承認統考文憑每次都“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這一次,納吉提出了兩個“承認統考文憑”的條件,即SPM國文優等和歷史與地理科“可以更符合國情”。
“歷史與地理科更符合國情”的說法,並沒有具體概念,獨中歷史教科書涵蓋的內容,可媲美大學先修班(Form 6)的歷史教科書,大學先修班的歷史教科書包含馬來西亞歷史、伊斯蘭文明歷史、亞洲與東南亞國家歷史以及世界歷史,而獨中歷史教科書都包含這些。
納吉開出“SPM國文優等”的條件,很多人認為這是為難獨中生。當然,這不是絕對的政策,還有值得探討的空間,畢竟國中和改制中學華裔子弟的國文,未必人人都可考獲優等,更別說面對“在獨中課程綱要內,國文不是主要媒介語”的獨中生。
掌握基本國文
身在大馬,基本的國文掌握是必要的。但很無奈地,大學畢業后,接觸社會層面較廣之后,才驀然發現無法口操基本國文的華裔子弟,真的還不少。聽不明白、說不清楚國文的孩子,在中學畢業后,都面對升學窘境。無論是私立學院或不講究書本的技職教育,國文都佔據重要位置,前者把國文優等列為錄取資格,后者以國文作為講解技術教學的媒介語。
我們不該把國文視為一種威脅,甚至是“同化”或“單元化教育政策”的惡魔。國文的重要性,猶如中國的“普通話”,有“普通話”通行天下;沒有馬來語(國文),在大馬寸步難行。
有些華教工作者擔心,首相提出“承認統考文憑”的條件,將使獨中變質。董總提出獨中已設有國文科,然而獨中國文是否與SPM國文處于同一水平?看來未必。因此,我們斷不能高舉“獨中不變質”的民族旗號,犧牲孩子們提升國文水平的可能性。
從教育的角度出發,孩子可以掌握多種語言,才能有助孩子未來在社會的發揮。董總與教育部應好好溝通,理性探討讓SPM國文與統考國文互補不足的可能,甚至取而代之,讓國文不再成為獨中生深造或謀生的軟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