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4日星期六

《中国报》霆院声声:人情冷漠,是誰的錯?


人情冷漠,社會無情,道德淪喪,誠信不存,人人為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成了社會的座右銘,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最為沉痛的代價。
 記得去年,轟動全世界的“中國佛山小悅悅事件”發生時,剛好迎來一位來自中國佛山的朋友。我們談起這件事,她也述說整個佛山社會對此事的態度。當時,佛山被揶揄為“中國最冷血的城市”。
 沒想到事隔一年后,“見死不救”的事件發生在馬來西亞。這兩起事件的事發地點,卻是筆者的老家──檳城。兩宗“見死不救”事件,帶給全國人民強烈的震撼和省思。
 首個路人露面解釋,當時沒有施援手的原因。他的解釋,令人感到憤怒。他說,若知道老婦還沒死,也沒辦法施救,因為他趕時間上班,也不會過意不去。這是多么荒唐的理由,也點出社會人心變冷的一面。
以自己為中心
 事情的發生,執法單位責無旁貸。然而,這起事件的發生,讓全國上下更痛心的,是人心冷漠的一面,這是進步國家和社會的悲哀。我們對週遭事物麻木不仁,開始以自己為中心,不為身邊的人和事多作半點停留和關心。
 其實,冷漠不是偶然的。稍加留意,多數人都會發現,我們老早已習慣用戒備的眼神、懷疑的心態對待陌生人。當我們要求生活條件更完美時,我們的社會也開始走向“陌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猜疑,將會逐漸提高。互不信任的態度,讓人的情緒變得負面,一方面對陌生人處處提防,一方面指責他人“麻木不仁”。
 在檳城“見死不救”事件上,我們可以很嚴厲地,通過社交網站,手中握著的筆桿,敘述自己對道德價值觀的追求,譴責這些“見死不救”的路人。另一方面,人們又提醒親朋戚友,遇事“別強出頭”、“別吃陌生人的糖果”、“別搭理陌生人”等等。
 “見死不救”事件,路人持有的懷疑態度是合理的,但不該讓道德在這一刻缺席,他們應尋求其他人的幫助,一起“壯膽”,協助那個老婦,而非一走了之。因此,社會該從此事件中,深思檢討如何處理與陌生人的關係,如何面對陌生環境的突發狀況,別讓“不搭理陌生人”成為社會的合理行為。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