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0日星期五

重选•重来•重生


重选不是好的解决方案,却也未必是一个坏的选择。依据整个特大的成绩显示,重选让翁派和廖派都两败俱伤,也许得益的可能是蔡派。但这必须是在蔡派完全不与翁派或廖派“埋堆”,才会制造出翁廖两头不到岸的局面。廖派可以拥有一定的基层,翁诗杰也不少,只是蔡细历更多。重选对党是重生,也是化解纠纷的方法。不过,必须说明的是蔡派想重选,蔡细历医生可以借此机会重回主流;廖派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但是否如愿地后生,也许只有孤注一掷;至于翁派,希望借助大团结方案解决党内纠纷,但无奈地廖派人马做贼心虚,深怕被对付。



从不支持重选直到开特大要求重选,从反对翁诗杰到抄袭翁诗杰的策略,这究竟葫芦里卖什么药呢?旨在逼翁诗杰提呈大团结方案吗?抑或是真心诚意地想让党重回原点,重新开始?我们都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地是这些联署的中委们的确是“人急跳墙”了!翁诗杰在这样地局面下,的确是感受到“被压制”,16名中委逼翁诗杰屈服,另一边厢的蔡细历医生又没有明显的立场表态,叫基层还摸不到“上头”的意愿。如今的局面,翁诗杰是否甘屈于威逼之下呢?不能炒掉委任的倒翁中委,又不能稿赏党争期间不离不弃的挺翁中委,而且还有纳入蔡派的人马。这样的左右为难,会让翁诗杰如何运用政治智慧来权衡三方的势力呢?翁派人士大可接受现在的安排,无意被“奖励”也罢,但要在中委会和政治资源下,剥削原属廖派的资源给蔡派,这实属需要斟酌。这也是廖派人马所担心的一点,深怕官职,党职及政治资源被蔡派所取代。因此,才有威逼总会长提呈大团结方案,以免自身的权益被剥夺。



前日说翁诗杰没有勇气说不辞职,今日廖派人马也不是没有勇气说要翁诗杰下台。非常赞同博客启聪同志的谈话,今天再吵着“翁诗杰有没有说要辞职”的话题已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有思考能力的人都知道廖派的举动就是要翁诗杰下台。若无意要翁诗杰下台,何必说翁诗杰没有勇气说下台呢?既然有这意愿的话,作为想“君临天下”的廖署理该坦荡荡地说我要当总会长。不要一边说没逼宫,说“忠心中委心里淌着血”的悲情对白,另一边却要说党领袖没有履行政治问责文化。我们坚持相信华社宁愿接受政治想上位的事实,也不接受“ 这说没逼宫,那边却说要翁诗杰尊重特大决议”的领袖。每个领袖想在政治上爬得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千百年来官场形态,无需隐瞒自己的野心。我相信广大的市民百姓都能接受这样的做法,只是要取之有道,都无伤大雅的。因此,重选是一种管道,但是否这管道可以让某些“特定人士”达到目的呢?还有待整个局势的发展来决定。



我们真心期望党可以重生,而不是某些人威逼妥协的“伟大且美丽的论述”。从党的角度来看,重选未必不好,但若要以重选来作为增加自己派系的政治筹码的话,这一种伟大的情操都是虚伪和恶心的。我衷心盼望要求重选是出自“爱党”的心。

2009年10月29日星期四

再掀三国战役



一场特大的举行似乎箭在弓上,不得不发了。中委会部分成员从早前不支持再开特大的决定,到今日一百八十度的转变。针对这一点,我们也无须奇怪,政治利益所在,立场改变也不奇怪。之前不赞成开特大,原因是害怕面对中央代表,深怕自己已经获得的中委职位受到威胁;如今,逼宫不成,只能寻找其他出路,以期柳暗花明。



眼看翁蔡合作,谣言四起。听闻蔡细历医生之子将升任为副部长,因为地理政治的关系,那些已经明显倒翁的柔佛州副部长开始坐立不安,闻风起舞。此外,某报章报导郑修强可能取代姚伟豪出任全国组织秘书长,让这些原受总会长付托希望的“年轻才俊”更是如热锅上的蚂蚁。如今,16名联署签名要求召开特大的中委不是基于什么政治问责文化来召开特大。这样算是出师有名吗?若是要贯彻政治问责文化的话,那些被委任的中委必须要先行鞠躬下台,因为他们是被他们所不信任的人委任。既然他们不信任他所做的决定,不信任他所带给党的发展,那他们更必须先辞职下台,因为既然不信任他的决定,就表示他们也不相信总会长委任他们的决定是对的。既然如此,他们无需眷念这些职位,应该及早收拾包袱离开。



我可以理解,并接受票选中委援引自己作为中委的权利去要求召开特大。但很无奈地,政治问责文化可以如此地诠释在这些受委中委的口中吗?要记得,他们可不是像周魏二人是当然中委,他们是因为翁总会长,才出现在母体的中委会。如今,却拿着翁总给他们的箭射在翁总的背上,这又是何谓的政治道德?!16位联署上书要求召开特大的中委,有4位是通过翁总行使总会长权利委任的中委,他们是姚伟豪,颜丰守,曹智雄和蔡金星。



两项提案中,第一项是主要目的;第二项有些抄袭蔡细历医生在第一个特大的第四个提案。那时候,我还揶揄蔡派人马既要打战,又怕秋后算账。如今,联署人马竟然也有这样的作为。这可是一个保险的做法,即保住受委的中委,也可避免让蔡派人马提早重回政治主流。若翁总没有再做任何的人事变动,这一个第二项提案就只是定夺前法律局主任梁邓忠的命运。



从这16位联署名单中,可以看出一个端倪来。什么端倪呢?河山虽变,前朝依旧。第三股势力的自圆其说,难道看官们都是傻傻分不清楚吗?今天,大家搬出了党的威信,说道“党领袖没有根据政治问责文化行事,与其让党纷争继续,大部分中委认为党应该在年度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收集签名再召开另一次特大”说得好听,其实不就是要翁诗杰和蔡细历走人咯!不要说没有逼宫,没有逼宫的语调是这样的哦?!有时候,我真的不明白这些领袖为何不坦荡荡地说出立场,非要自圆其说不可,但又骗不了人!摘一句YB蔡文祥在部落格的谈话,“我不想马华太团结,我当然有我的理由,我不能说出来,可我口中是要马华团结。”这说明了当前马华的局势,“我希望不团结,我才有机可乘;若一团和气的话,我什么都分不到了。”因此,部分人不要大团结,大团结的话,可能被剥削,也可能什么都没有,不如来个搅局,可能最后抱得一定的利益。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或许还有还生的可能性!

2009年10月28日星期三

湍急的悲剧

金宝吊桥坍塌事件是一件令人悲痛的惨案,所涉及的都是小学生。最悲哀的莫过于一人死亡,还有两人依然失踪。这起事件的发生,新闻报导的方向必定让人第一个联想到这一个是否又是一桩豆腐渣工程?矛头似乎又要指向政府了……



我们不能否认,这工程是否符合政府所规定的安全标准,是否没有涉及偷工减料?这是政府承诺要做出调查的,但大家也不可忘记这吊桥所可以承受的重量或该说可以让多少人同时过桥。吊桥是由承受拉力的悬索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因此,一般的吊桥,都会限定一定的人数同时过桥,以免造成“超重”的现象,以致吊桥的安全度受威胁。工程部长说明这吊桥是私人界赞助的,不是政府的工程,但是所有的工程都必须经过工程局和市政府的批准,方能获建,因此,政府还是难逃责任,必须给予一个解释,是否工程出现舞弊或失责。




这一次的金宝吊桥坍塌事件说明了教师没有遵守安全指南,限定人数过桥。全国教专业职工会总秘书骆燕萍也发表过类似的看法,她更指出小学生活泼好动,把生活营安排在河流旁边是不理智的。由此可见,22位小学生同时堕入河里,显示出负责老师并没有考虑过学生越桥的危险性,更没有遵守这吊桥只可以让不到10位的学生同时过桥的“警告”。这是没有人可以再辩驳的事实,22位学生同时堕河就是最好的证明,证明负责老师的疏忽和失责。




这是“一个大马激励营”本意是好的,它的续办与否不该以这一次的意外而成为了一个被质疑的活动。作为家长和主办单位的一方,他们必须吸取这一次惨痛的教训,选择比较安全的地方作为激励营的营地,譬如校舍或大学校园。但在这些营地里,负责的教职员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安全,小学生只不过是12岁不到的小孩,他们无法为自己的安全负上责任,更不明白四周环境可能造成的危险。因此,1位老师对10位学生是合理的,不该像这次的意外般,15位老师照顾200余学生,这证明了县教育局的不负责任态度。



吊桥坍塌事件上,工程部必须尽快鉴定这工程的合法性,是否没有出现偷工减料的事情。再来,教育部必须对这起事件做出交待,为何负责激励营的老师没有顾及学生的安全,为何没有遵守吊桥的人数限定指南。这一起事件给了全国的家长和老师一个强烈的警惕,家长在把矛头指向政府和教育局的当儿,也必须自我警惕,时时关心自己孩子参与活动的安全性;至于教职员方面,必须尊重自己的神圣工作和责任,不该忽略学生的安全。这些教职员作为栽培未来国家主人翁的角色,不该怠慢自己对教育事业的付出和执行,必须时时刻刻地提高自己对工作的敏感度。

2009年10月27日星期二

左右炮手


那边记者问:“是否对没有被咨询感到失望?”

这边廖仲莱说:“没有,没有!”

侧边周美芬则插嘴说:“整个中委会都感到失望!”

到底廖仲莱是否有失望,还是整个中委会都失望?!到底该是廖仲莱回答问题,还是周美芬回答问题?!到底记者问的是廖仲莱有没有失望,还是问中委会有没有失望?

廖仲莱说基于党的团结,他才同意这项方案的大原则。

魏家祥则插嘴说,“任何理性的人都会同意团结的原则,但是团结不意味只涉及一两个人,它必须在各阶层出现,涉及93万名党员,他必须从最高的单位出发,就是中委会”。

在这番谈话,廖仲莱所说的是对的;魏家祥也没有错,但我倒不明白为何这一次是涉及93万名党员?必须在各阶层出现又是什么意思?哦,原来正如我之前曾提及的,那便是要确定这团结方案有利于各造,而非只是翁诗杰的死忠派或蔡细历的人马。还有,提及93万名党员,其实是话中有话;怎么说呢?现在不是你翁诗杰或蔡细历各占2380名中央代表的支持就够了,我们也要对得起93万名党员!

记者会上,不愿表明对翁总去留的立场。其实,打从10月15日起,一切的举动和言论都已经对翁总的去留给了最好的立场。若希望翁总留下的人,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及翁诗杰在特大前的承诺吗?还有魏家祥的“输一票也走人”和尊重特大决议等等的言论。这一切一切已经无法不让人不怀疑他们是在逼宫,要翁诗杰和蔡细历走人的立场。我们或许要相信廖仲莱所提及的没有逼宫的言论,但这一些左右手的言论和举动,要我们如何相信你们真的没有逼宫呢?看看陈清凉,王赛芝和李志亮的立场和言论,相比之下,不得不由我们质疑你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办记者招待会,一而再地发表要翁总难堪的言论,是因官禄而迷惑人心,要翁总下台的心机。看官们不是傻瓜,不是不会解读当下各中委们的举动和立场的背后动机。若不是要翁诗杰下台及拒绝蔡细历重回主流,需要在大团结方案下,还喋喋不休地地闹着吗?!

2009年10月26日星期一

集体决定价何在?


集体决定的涵义在不同时刻,在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诠释。


特大前夕,我们高喊“集体决定”,会长理事会“集体决定”开除蔡细历医生;中委会“集体决定”冻结蔡细历医生党籍。但特大结果出来后,“集体决定”联盟因为总会长的一句话“我会承担全部的责任”而推得一干二净,让翁诗杰一个人去承担“集体决定”的后果。


翁蔡和解,提出团结方案,唯独这一个团结方案得到首相的祝福,却没有得到部分中委或寄望东山再起的元老支持。今天,有人冒出说,团结方案应该获得中委会的首肯;更有人说,团结方案不是中委会的“集体决定”。我在想,特大前夕的“集体决定”,特大后的“集体决定”及翁蔡和解后的“集体决定”,这三个不同时期的“集体决定”怎么会有不同的诠释?


特大前夕的“集体决定”-冻结蔡细历医生的党籍是中委会集体的决定,部分中委会与总会长共进退的言论听在耳里,甜在心里。但是,原来那些都是“甜言蜜语”,但给全国中央代表看到“一个马华,一个团队”的滂湃气势。中委会成员与总会长是一个团队的,蔡细历医生是独自个儿的团队,既没有中委会的支持,更没有华社的拥护。


特大后的“集体决定”-共进退可以不代表总辞,但集体决定已说明全体参与会议的成员都认同这一个决定。若不,至少也必须在少数服从多数的情况下,接受有关会议结果。作为会议成员之一,无论你的个人立场如何,都必须以全体成员所决定的决定为立场。好比内阁阁员,无论您多不认同有关政策的执行,但基于“共同负责”的原则下,阁员都必须在外力挺内阁所决定的政策,非批评之。不然的话,有关阁员必须辞职。因此,没有任何理由要其中一个会议里的成员承担一切的责任。今日要问杰给交代,不如问自己如何作解释。毕竟会议的结果不是翁诗杰一个人说了算的,除非其他人都是“傀儡”,那我就无话可说。此外,原本应该参与会议的成员却没有参与,“不出席者,故作默认”的会议规范也出现在民间团体内的会议条款内,“不出席者,故作默认”意指不出席会议的成员,当作默认任何的会议结果。但是,偏偏有人在会议内说决定冻结蔡细历医生党籍的时候。我没有在现场出席会议。哦哦,想推得有理似无理般哦!坦白说,今天中央代表否决了中委会冻结蔡细历医生党籍的决定,该解释的不只是翁诗杰,全体中委都难逃其责!


翁蔡和解后的“集体决定”- 翁蔡之间的“团结方案”没有获得中委会的支持,某人说应该把团结方案呈交到中委会讨论,不应该是翁蔡二人之间的协议,更应该纳入廖派嫡系的意见。我在想,翁诗杰说不需要获得小部分人的批准。其实,这些人口里所谓的“批准”是在于他们的“权益”是否有涵括在这一个“团结方案”里,要确定不是蔡派人马完全得益,而剥削了原属于他们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