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6日星期六

属于翁诗杰平凡的一面

今天中午,我到Pavillion 去“工作”。这一个任务原本是属于我们新闻秘书的工作,但她因有要事而无法陪同我老板到那里的越南餐馆接受《风采》杂志的访问,而我临时代班到这高尚的购物广场执行任务。

说真的,这也不是什么艰辛无比的工作,就到那边与《风采》杂志的负责人聊天,等待老板的到来,过后一起用餐,听老板讲故事而已。

在等待老板到来的时候,两位负责人一直与我聊天,一位应该是风采杂志的负责人,另一位是马来西亚美食家-廖城兰。他们与我畅谈老板的点点滴滴,他们是有目的的,他们要从我身上挖料,好让他们容易对我老板“下手”。其实,这是一般的访谈方式,不外乎希望可以直接了解受访者的方式与背景。

访谈过程中,我们边吃边聊,足足用了两小时多的时间。这一个过程,我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老板的手机也一直响,但他选择性的接电话,而我是每通都必须接。两位“主人家”感叹政治人物吃顿饭都没闲着,其实这是广大群众必须去“检讨”的,尽可能不要在午餐时间拨电给他人,让别人可以趁着午休时间歇一下,尤其是我。

这一次的代班,让我看见了翁诗杰回味往事的一面,谈及小时候,念书生涯,本身的喜好,生活上的点滴,从政后对家庭的亏欠。这一个访谈有别于其他的访谈,这涉及的层面就只是翁诗杰“凡人”的那一面,既不深入探讨严肃的部门课题,也不思考复杂的政党关系。当然,如果我说整个访谈没有谈及部门或党,那绝对是不可能的,毕竟杂志愿意访问他,不外乎是其部长的身份,在整个大马社会的知名度。

从翁诗杰的谈话,我看见一个从政者风光背后的感慨。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日夜工作,为国为民的背后牺牲的却是凡人的快乐。但对于翁诗杰,他失去凡人的快乐,却得到社会给于的赞赏,这也许是他追求的肯定。每个人想要的肯定不一样,有些人需要的是亲人给予的肯定,而有些人则需要社会的肯定,而翁诗杰属于后者,应该说从政者都属于后者。不过,对于翁诗杰,我发现他规划时间是有一手的,他可以忙公务,忙党务,但还有时间写作,看书,甚至看《意难忘》。

《风采》杂志的负责人说,十几年前认识翁诗杰时,直认为翁诗杰这号人物不会在政坛爬得太高,毕竟敢怒敢言,直肠直肚的政治人物不会走得太远,但翁诗杰却凭着这个理念一路往上爬,真的跌破了很多人的眼镜。如果论述马来西亚华裔政治领袖中,翁诗杰可说是一个奇迹,他开创了一条没有人曾经走过的道路,直奔高处。

与他共事一年多了,发现这一号政治人物从贫穷家庭出身,正符合了英雄出自穷家庭的说法。穷家庭出身让翁诗杰了解何谓民困,他在13岁那一年失去父亲,正如失去家庭支柱,差一点辍学,这一点让他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充当家教来帮补家用及升学,这一点让他知道贫穷小孩念书的困难,因此在他担当高等教育部副部长的时候,与多个私立学院共同创立了高等教育希望基金,专协助贫穷学生无法入读本地大学的莘莘学子。翁诗杰自小在吉隆坡唐人街长大,从小走动于市集小巷,看遍中下阶层为生活打拼的辛酸,让他知道何谓民困。

也许有人觉得我在捧老板大脚,帮老板拉台,但翁诗杰在恩霆的眼中是如此,没有必要夸大,更没有必要“美化”翁诗杰。当然,翁诗杰也不完全是完美无瑕的,但他的刻苦耐劳和理念的执行正是时下年轻人必须去学习的,在他的身边让我看见了何谓扭转自己的命运,何谓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中。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