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晚,我们总是要开会直至晚上近8点才结束。第一天是在马华总部,第二天则是在部门。我得以参与会议,不外乎是因为我是属于年青人的一员,上头希望我借用年轻的本钱,多吸收,多贡献想法,多认识。
昨天在开会前,有个来访的重量级人物递上一本针对800余华裔年轻子弟所作的调查。虽没有仔细地去看每一页,但是对于某一个问题特别感兴趣,而且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便是现在的华裔年轻子弟认为现在的政府施政不公的地方是在哪方面?它列出了两项,而我只记得教育与奖学金不公的这一个答案。
华裔子弟从小到大,受的教育大多数都是华文教育。虽然政府一直强调在马来西亚教育制度下,有分为全津贴及半津贴的各源流学校,而华校不是完全的半津贴学校,马来学校也不一定全是全津贴学校。但是,只要翻开数据,华校在半津贴的学校名单内还是占大部分,而马来学校在全津贴的名单中还是占了最多的百分比。小学生当然不晓得自己就读的华小一直以来都是半津贴的学校,根本也不晓得其实在小学念书时,我们的华裔子弟已经是受到不公的待遇。但是,谈到这里,我们还是必须还政府一个公道,有些华小不愿意被政府全津贴的“收购”,原因是因为深怕政府干涉华小运作及将华小变成宏愿学校的一部分。
小学之后,就算成绩多难以接受,国民还是可以入读中学,分别在于是民间所谓的“好”学校或“不好”的学校。但是,一旦修完中学5年级的课程,真正的不公平将降临在华裔子弟的身上了。华裔子弟想入读本地大学的学生将面对前所未有的懊恼,为何马来同学可以直接到只需修读一年的大学预科班就读,而我的成绩比他好,却必须到必须修读一年半的大学先修班继续学业。这一刻,华裔子弟开始觉得被歧视,被边缘化,开始认为政府看种族施政,渐渐地对政府的不公平政策失望。但是,在政府开恩下及华基政党的“力求”下,政府施舍了那“10”巴仙给非土著学生。不但如此,入读先修班的学生未必一定可以成功入读本地大学,反之预科班的同学超过90%的机会入读本地大学,这就是不公平的地方。政府时不时就搬宪法出来,说我们要照顾土著,维护宪法。但是,在维护宪法及捍卫“马来主权”的同时,也意味着政府必须牺牲非土著的权益吗?
马来西亚华人掌握了大马经济命脉,因此政府还不能忽视我们华裔的声音。你有讨,我就给咯!这一点,我们华人总比印度人好了。政府要宣扬马来西亚三大民族的特色时,不就搬印度人出来咯。不然的话,政府似乎已将印度同胞的福利抛掷脑后了。
现在的年轻人无法再接受巫统灌输的建国概念,强调非土著的公民权是因为巫统及马来人的宽容而获得,这种50年不变的调调已经不会再让非土著感恩,反而更令人反感,甚至厌恶。还记得曾经当国大学生代表的时候,随同友族同胞出席类似“洗脑”的大会,那一句“施舍与宽容”的论调依然历历在“耳”。
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们,受越高的教育,对政府不公的施政更是最不满的一群。看着自己的弟弟入读北大,录取信中还强调政府帮被录取者负担了多少的学费,好像似有非有地要这些大学生感恩。其实,这一点小东西已经无法弥补这些非土著的大学生对政府的不满。非土著大学生会告诉你说,“我今日挤入本地大学,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因为政府不公的待遇使我们花了比其他友族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入读本地大学。”
倘若政府再不严肃看待教育不公带来的祸害,这将使年轻人向往改变,而选择了民盟政府。教育是为了提升国民的知识,将知识作为建设国家的基础,但是马来西亚的教育除了教育人才,更教育了我们的肤色决定了自己在马来西亚的族群地位。与此同时,政府也希望利用教育来教导年轻人爱马来西亚,不分种族,不分你我,一起建设这一个国家。但是,很可惜的是,课业里教导我们都是马来西亚人,但是课业外告诉我们,你和我是不一样的。因此,大马教育没有把我们变得一样,而是把我们变得跟别人不一样。
1 条评论:
马来西亚华人真的还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吗?我怀疑。
不知恩霆能否提供一些数据来佐证。谢谢!
发表评论